中小学学习网

用户名 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帖子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523|回复: 0

国家有几种衰亡方式吗?周穆王对此早就做了系统总结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0

回帖

15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15
发表于 2024-11-23 15:05:4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穆王的叔祖祭公,替天子操了一辈子心,连自己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之时,还“导演”了一出劝谏君王、训导三公的“告别演出”,真是把他先祖周公的品质发扬光大了。上一次文末,笔者也提到穆王不仅把祭公最后的建言听进去了,还真的记在了心里,以至于时隔三年还跟三公谈起了相关的话题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要说这是怎么一回事,还得从穆王的左史官戎夫记下的一篇长文《史记解》说起。不过,在讲今天的话题之前,笔者还想说点题外话。

《史记解》名称趣解
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戎夫的官职为“左史”,那与之相对的就应该也有“右史”,可左、右史官到底是做什么的呢?据《礼记·玉藻篇》记载:“动则左史书之,言则右史书之”,看来左史是记录天子的行为,而右史是记录天子的话语的。可是,在另一部史书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又提到“左史记言,右史记事,事为《春秋》,言为《尚书》”。不仅左、右史官的工作对调,还给出了两个史官所记录的书册名称,可见班固有他独到的见解。
到底孰是孰非呢?大学者孔颖达在给《春秋》、《尚书》作序时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,他认为左史理应记事,而右史才是记言的,显然冲远先生(冲远,孔颖达的字)是支持《礼记》的说法。但问题是根据《竹书纪年》以及《逸周书·史记解》这两部史书的记载,戎夫肯定是左史,而他所记录的却是穆王的一番言辞,显然《汉书》之说更准确一些才对。这似乎又让人走进了死胡同,不知到底该信哪一种了。

《尚书正义序》中对“右史记言”的描述
其实,笔者以为无论左史也好,还是右史也罢,都只是个官称,不同时期,他们的工作内容也会有所区别。也许穆王时期,左史就是记言的,而到了后来又改为了右史去记言,这才有了《礼记》、《汉书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。因此,笔者认为大家大可不必为此过分争论,只需在阅读史书时,多参考一下著书人所处的年代,或者被记录事件的历史背景,便能更准确地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情了。
好了,啰嗦的话讲完了,咱们也该书归正传了,这正题就是大家可曾统计过,一个国家到底有多少种衰亡的方式吗?也许各位真的没有统计过,但早在大约三千年以前,周穆王就对此做过一次全面的统计,系统地总结了在他之前的各朝、各国或者各氏族部落的衰亡原因。
那他为何会想起做这样的总结呢?据《史记解》的记载,穆王在一个夜晚做了一个关于王朝灭亡的噩梦,梦中场景让他惊惧,所以醒来后,他急招三公和戎夫入宫来解决这一问题。三公和戎夫奉诏后自然是快速赶来,穆王也在他们到达后,开始了自己的“训导”。而这“训导”,其实正是祭公三年前对他与三公的建言,那就是希望他们能吸取前朝失败的经验教训,来保周朝的千秋霸业。因此穆王让戎夫把他所说的话逐句记下,以便日后每月的朔、望二日,来提醒自己保持警惕。

《史记解》的实际表述者——周穆王
那穆王的总结到底有多系统呢?还是据这篇长文记载,穆王一共总结了二十八条国家衰亡的原因,并且每一条他都举出了具体的实例,可见有多全面的了。不过,由于《史记解》确实是太全面了,笔者要逐条去说,恐怕又过于冗长了。所以,仍然是那句话,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翻翻原文,而笔者仅把其中几条最有特点的原因说与各位,算是抛砖引玉了。
笔者要拿出来说的第一个原因是国君不诚信、不仁义,这将给国家带来叛乱。只不过因为这一点引发叛乱的人,不再是惯常认知中的野心家,反而是“哲士”,也就是君王身边的智囊。历史上的皮国国君正是因为如此,引起了国内叛乱,才被刚刚崛起的商国一举歼灭了。可见,诚信和仁义对于一个国君来讲是多么的重要。
第二个拿来说的原因是国君严而不仁,也会导致国家灭亡。这里的“严”指的是严酷的刑罚,而“仁”则是一颗仁慈的心。说的就是如果一国之君不懂仁爱,却一味使用酷刑,即使是忠臣也不敢再尽忠了,而百姓更会疏远朝廷。穆王举的例子便是殷商末年的暴政,讲述了商朝是如何因众叛亲离而走向了灭亡。

因施行暴政而遭到众叛亲离的纣王
第三个拿来说的原因是国家本身弱小而国君不自知,从而导致的毁灭。穆王举了有扈氏向夏朝挑衅从而被灭的例子,来说明这一点。其实这一条笔者以为可以在穆王总结的基础上再扩展一些,即国君不能了解自己国家的状况,从而导致的衰亡。就像人不能有自知之明一样,君王作为一个国家的“大脑”,要时刻保有清醒的认识,才能守护好整个国家。
第四个拿来说的原因是国君自认为能力强,而长期不任命百官之长,导致的国家灭亡。穆王指出共工氏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,因他自恃贤能、不设官长,导致下级官员群龙无首、混乱不堪,让唐氏部落钻了空子,把他们灭亡了。可见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,也是需要众人来帮扶的,正所谓“一个好汉三个帮”嘛。
第五个拿来说的原因是国君穷兵黩武,让国家长期处于四处征战之中。这一条不仅会导致这个国家不再有友好的邻邦,也会让国内那些想要帮助国家发展生产、保持稳定的人心寒,从而导致灭亡。穆王举出的例子是上古时期的阪泉氏,但后来很多时代的史实也不断地印证着穆王总结的这一点有多准确。

穷兵黩武、强征民夫
这最后一个要拿来说的原因是国君喜好大兴土木、不断修建新宫殿,从而让百姓长期处于高徭役的压力之下,以至于荒废了农事,反而导致国家破败和毁灭。穆王举的例子是有洛氏被成汤灭国的故事,但他似乎也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一方面上的不足,因此,在穆王总结了这一原因后,他再也没兴建过新的宫殿和高台了。
大家看看,笔者并没有把二十八条全部拿来讲述,仅提出其中的六条就已经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,想必穆王对此早就深思熟虑了。相信祭公如果泉下有知,对于穆王能如此重视自己最后一建的做法,也该感到欣慰了。

回复

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中小学学习网 Statcounter

Web Analytics

GMT+8, 2025-4-5 04:56 , Processed in 0.057453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